东渡港(Port of Dongdu)概述
东渡港区位于厦门岛的狐尾山西麓,历史悠久,早在宋、元、明三朝,这里就是政府设立的官渡,与西岸的嵩屿对渡,因此得名东渡。东渡港不仅承载着厦门的历史记忆,也见证了厦门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历程。
在清朝时期,东渡港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,政府在此设馆,称为“排头门小口”,负责稽查同安、南安、澳头、鼎尾各渡头来往货物,并征税。这一时期的东渡港,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港口管理体系。
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,厦门口岸的吞吐量逐年增长,老港区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需求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,1974年,经省交通厅批准,厦门开始筹建东渡新港区。1976年,东渡港区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,建设了4个深水泊位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1982年7月,2个泊位试投产成功,迎来了首艘停靠的利比亚籍2.7万吨级浪峰轮。1984年12月,东渡港区第一期工程的4个泊位验收合格并正式投入使用,工程总投资达到了2.5亿元。
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港口需求,国家计委在1986年4月批准了东渡港区二期工程的建设项目建议书。经过几年的筹备,1989年10月,东渡港区二期工程水工部分正式开工。1994年12月,二期工程竣工,新增了4个深水泊位,包括1个3.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、2个2万吨级件杂货泊位和1个2.5万吨级煤炭码头。这些泊位的建成,大大提高了东渡港的吞吐能力,为厦门乃至整个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东渡港区二期工程的投资总额达到了5.8亿元人民币,其中厦门市政府还向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,体现了政府对港口建设的重视和支持。如今,东渡港已经成为厦门港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厦门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未来,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厦门经济的持续增长,东渡港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港口作用,为厦门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同时,东渡港也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,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港口需求。